下午抵達曼谷時因為整天還沒吃飯,就先前往中國城逛一下,
試了靠近地鐵MRT的蒙哥蚵仔煎,再到附近最知名的陳億粿條,
最後買盒路邊炭烤魷魚,醬汁爽辣夠勁🌶️,真的是來中國城就該順道一嚐的夜市小吃。
► 200X~2025持續探店,底部放了我的google踩點地圖,有些不一定會發blog食記,但可能會發在IG或標在地圖。
下午抵達曼谷時因為整天還沒吃飯,就先前往中國城逛一下,
試了靠近地鐵MRT的蒙哥蚵仔煎,再到附近最知名的陳億粿條,
最後買盒路邊炭烤魷魚,醬汁爽辣夠勁🌶️,真的是來中國城就該順道一嚐的夜市小吃。
如果要講台灣最難排的日式拉麵店,伊禾我保守點不敢說第一,前三應該有吧(主要也是供應量少),
這次跟台北食界裡的奇觀一起來排隊,真的是下次不敢再排了😭,至於好不好吃?好吃。
我對拉麵沒這麼熱衷吃得也少,當日除了麵條想再稍微多點嚼度之外,
其他方面都不錯,可惜只能二選一,不然我是兩種湯底都想試的。
[照片記錄]
曼谷老城區這家Phuthon Bar傳統炭烤麵包非常好吃,我這次走訪了14家小吃(大多為必比登/入選),
要說之中真的會想再訪的恐怕三間不到,但這家絕對是第一名(有些店不錯但吃過即可),回想起來,
使用的麵包很關鍵,炭火作用下不僅外圈焦脆,內層褪去多餘水份保留下來的口感非常好、乾脆利索,
各式抹醬固然如預期般香甜,點了三顆原本怕太多過膩,結果吃完還餘興未了,覺得可以吃第四顆...
[照片記錄]
已經很久沒在這種小店遭遇驚喜感,尤其我在條通前前後後也去過不少家......🤔
詢問老闆兼主廚小羅,得知也並非有何師承或者待過什麼名店,覺得是用心+天份,
食材選料不馬虎,當天有些才要加點第二份居然就沒了?(是剛開店就進去的),
整體來說小羅的炸功是他強項,吃了20幾道買單時驚覺收費相當親切...
[照片記錄]
上次來的時候有午餐價,後來一率調整為晚餐3k(份量也較多),確實吃起來比初訪加點還划算,
兩次下來確認此價位區間內,幾乎為我的北市最佳選擇了,至於二訪的差異點,
舍利硬度有微調、依然是我的適口範圍,此外明顯熟食酒餚類變得更好吃,也許廚房有在精進~!
[照片記錄]
這家梅姐泰式炸雞說是開業超過20年,以炸雞店來說算是老字號了,
因為已經稍微遠離Saphan Taksin與石龍軍路,沒什麼遊客,是一接地氣的民宅小店,
幾乎每樣都點了一些,最好吃的是招牌炸雞(胸肉),其餘來說皆是炸得偏有脆硬度的口感,
香氣很足但沒什麼油耗味,重點還是以兩種醬汁搭著吃,若要保留胃容量建議點招牌炸雞胸就好。
[照片記錄]
感謝敬愛的Mi哥又帶領來吃我學長王嘉平大師親自下手的餐會,
第一次來的小伙伴驚呼:「怎麼像是兩家不同餐廳?」,其實應該這樣說吧,
正規菜單本來就有需求的客群、以及其他如製作困難度與穩定性等考量,這餐會則可視作類私廚,
從去年至今吃了幾次真心喜歡,價格合理、菜量充足,澱粉也絕對不會少的。
第一天晚上因為很累不想亂跑,就近在舊Terminal 21的分店吃些東西,菜只有點了四道,
但以單份的量一個人還是偏吃力,至少3~4人比較剛好,
雖說是在曼谷各大商場常見據點的連鎖(2009經營至今),菜品卻有一定質感水準,
放在台灣的泰菜餐廳幾乎可以橫著走了,目測至少半數當地人,聚會或單獨來的都有。
受哥的邀請前來午餐自然盛情難卻,還巧遇台北食界裡的奇觀與超新星,
牛花的和牛set以3k左右價位,檢視內容份量蠻可以,是一個溫和漸進而非暴力的路線,
只是我偏好上餐的間隔時間可再縮短一點,某友表示整餐吃完恰到好處不會過於油膩,
所以還來了兩次,不論單人放空吃、或者兩三人邊聊邊吃都合適。
[照片記錄]
除了Thong Lor站旁邊的Mae Varee & Nings Mango Stand這兩攤,
到老城區也吃了數年必比登的Kor Panich,如果不硬做比較,三家隨意挑應該都會覺得ok吧,
元素就芒果、糯米、椰漿醬汁,彼此差異不會很巨大,但也會有明顯"感覺",
整體印象喜好來說:Nings Mango Stand>Kor Panich>Mae Varee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