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照片記錄]
所謂"未名"即無命名,取無名麵店之意。
被輪胎納入必比登之前早在我待吃清單裡頭多年(漸漸被遺忘),這次一試,看來跟想像中還是有點落差,
後來朋友告知阿姨退休後東西種類少很多,以前是更有特色的上海弄堂小吃,
我會歸類到路過可吃的麵店,蔥蒜與獨門辣椒配煎豬排、再買一包酸豆角拌乾麵,還是不錯的。
► 200X~2023持續探店,頻率: 10~25間/月。
► 底部放了我的google踩點地圖,有些不一定會發blog食記,但可能會發在IG或標在地圖。
[照片記錄]
所謂"未名"即無命名,取無名麵店之意。
被輪胎納入必比登之前早在我待吃清單裡頭多年(漸漸被遺忘),這次一試,看來跟想像中還是有點落差,
後來朋友告知阿姨退休後東西種類少很多,以前是更有特色的上海弄堂小吃,
我會歸類到路過可吃的麵店,蔥蒜與獨門辣椒配煎豬排、再買一包酸豆角拌乾麵,還是不錯的。
[照片記錄]
來過幾次,其實想吃的就是那個肉排不沾粉醃製後炸過的香氣、以及澆汁的肉燥香,
至於炸的火候就時好時壞,好的時候還蠻juicy,另~這次排骨似乎給我特別小塊的錯覺...🥹
當年城中市場的浙江武昌排骨歇業後,這家忠孝店恐怕是不少人想回味這款味道的去處了,
但是天熱的時候最好不要內用,因為沒開冷氣阿~?
蔥油拌麵是上海家常麵食,在台灣想吃卻得特地尋找有在做的江浙餐館,不曉得為何少見?🤔
其實煉蔥油也不需花太多時間(只要沒有炸焦的話),我在家就曾做過,用自己炸的豬油更香,
其他會彰顯差異的,大概就在煉油過程的調料與最後拌麵的醬汁比例,
如果住家附近有這麼一家小店可以吃到蔥油拌麵是還挺好的,價格又不高。
照片記錄:人均約1,400。
作為一間與我年齡相仿(不算特別老)的老店,是有所期待的,但這次用餐經驗實在不盡理想。
口感爽滑細嫩的肴(硝)肉、搭上鎮江醋和薑絲會是個好的開始,但雙拼的另一道若挑選錯誤可就慘了~!
照片記錄:兩人約1,200。
朋友半年前推薦過,說是覺得最像在內地吃到的口味,但路途遙遠天又熱,
直到最近才突然想試試,羊肉湯用大骨熬到乳白色,濃郁鹹度皆夠,
用價格較高的小羔羊,顯著反映在烤羊肉串的肉質,冰粉則是必須點阿~剛好解麻辣羊油的辣。
照片記錄:人均3~3.5K。
比初訪優秀,相同的菜色看起來一樣但有時吃了就不同,細節吧~
尤其麻婆煲和竹笙雞湯明顯更有滋味與層次,
最喜歡的手路依然是蔥油牛舌、黃豆元蹄、牛奶燉桃膠,
元蹄做得細緻化口且無肥膩殘存,可能是蹄膀界的優雅貴婦吧?😂
燉桃膠軟糯糯之中蘊含著甜蜜蜜,一不小心又吃了兩碗,很好的ending。
照片記錄:曉鹿鳴樓人均1,300,腹響圓人均800。
曉鹿鳴樓的范添美主廚離開後,接手台大對面新餐廳腹響圓的主廚,
而曉鹿新主廚路凱源(原上海極品軒)聽說待有半年了,前陣子兩間都吃了一次,
單純PK招牌的東坡肉,范主廚版本相對味道更透一點、鹹度更高,
路路主廚的版本鹹甜濃厚平衡、同樣肥腴不膩,
就看喜好,我是偏愛路路版本,有朋友則喜歡范版本。
照片記錄:訂1,500/人。
這段期間可能因為疫情影響,70歲的周師傅跟我透漏有收店的打算,
這次很感謝我們訂了餐,海派的拿出威士忌招待(其實是想要有人陪他喝),
這餐最喜歡先預訂好的煙燻圓鱈,約兩斤半的生切片,現場熱燻20幾分鐘完成,
厚實水嫩、魚皮似焦未焦,再來就是燒鮑魚海參蹄筋這道,只能說.."爽",
蟹粥則是借鑒廣式粥糜的做法,不斷花功夫翻攪避免沾底燒焦,蟹膏風味都化在裏頭。
照片記錄:盆頭小菜數道+牛腱半筋半肉,約1,000。
"開開看"搬家不久後我曾造訪過一次,覺得變調,後來有沒有恢復就不曉得了,
這次造訪有因緣關係的"吃吃看",小菜點了烤麩、醃蜆、酸豇豆、鯗㸆肉、辣椒鑲肉..都還ok,
醬汁味兒還是"搬家前"的"開開看"層次夠強,鯗㸆肉很厚重的魚乾味,豬肉Q彈~味道有被壓制掉了,
是較為粗糙偏鹹的下飯菜,但是茄子弄得很好!又香又甜,沒有太糊爛、太油膩之感,
菜飯是我喜歡的做法,融入菜的甘甜,飯倒還不算濕糊,但口感仍不及收掉的上海隆記。
聽友人說軒維小廚以前叫做四五六上海菜館(已有些年代之前),後來易主叫做東雅,
經由老闆娘之口,表示已和從前並無關聯,總之現址也經營相當久了,
我一直想來探店,是我名單中的老餐廳系列,所以這次與會者的年齡層偏高(大多40up😂),
原本電話點菜時感覺老闆聲音懶洋洋的,隨著菜點下去,他的精神也隨之到來(?),
料理的確很具水準,難得一見的夾沙肉(甜燒白)也能夠在這裡吃到,
不過飯後覺得軒維不適合人太多(也許6~8人以下),菜也不能點太多,
照片記錄:一包50顆1,000元。
雖然獲得鄒記桌菜的名額,但也是Q4的事了(遠目),好心人幫忙訂了它的薺菜水餃,
取貨那天裡頭兩桌正在午餐,有點安靜😆,來吃吃看這水餃界的LV,
鄒記的水餃大顆扎實,薺菜肉餡沒有多餘重手的調味,吃菜肉樸實香氣,
看到朋友沾伊利xx的辣醬來吃,正好我冰箱也有兩罐,
依樣畫葫蘆一番,後來發覺~~還是沾白曝油比較搭啦。
因為收到馮記即將在5月底結束營業的消息(暫定),
熟識馮師傅的友人特地安排一桌好菜,要趁著老店最後的時光,一起來嚐嚐,
由於永和是我較少踏及之處,這家第一次上門,對於濃油赤醬的系列菜都覺得很滿意,
許願的"素黃雀"也出現了~挺喜歡這道老菜,覺得自己真是有口福。
照片記錄:鮮肉包、青江菜包,15/個。
據說是康樂意本家出來開的,舊的被大哥接回去經營,
人在附近路過就來買幾顆吃吃看,水氣多寡與氣孔的拿捏很好,
質地屬於細綿帶Q(不會太過筋性),嚼起來很舒服,
青江菜餡鹹鮮香氣、恰好的油潤,這大概是我唯一喜歡的青江菜做法了,
鮮肉包也不遑多讓,相當多汁且不油膩,相對略偏鹹的醬味與肉香交融,
偶然得知這位做菜資歷40年的小趙,習藝江浙菜系與川菜為主,
事先與他協商安排了菜色,其手藝果然沒讓人失望,友人說超越當年美味小館的時期,
開頭才吃沒多久,就在詢問醬鴨還有沒剩餘可以打包,幾位朋友則也表示口味正宗,
功力扎實不遜於現今許多所謂的熱門私廚,某些還不一定能吃到的那種(如鄒、喜..),
這餐人均1,200也是沒話說了!才吃到一半原班人馬直接訂了五六月再訪。